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学校新闻

香港培侨中学国安教育新范式:云端共护文化安全

来源:拔萃教育
时间:2025-04-10
手机阅览

手机扫一扫

分享到:
—— 香港拔萃教育见证青少年国家安全意识培育新实践
4 月 9 日,一场跨越千里的 “国安云课堂” 在香港培侨中学与北京人大附中分校同步开启。两地近 500 名师生通过视频连线,以 “守护文明星火 共筑安全防线” 为主题,共同探讨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深层关联。这场由新华社全程记录的教育盛事,不仅展现了京港教育协作的创新成果,更凸显了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在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布局。作为深耕香港教育领域的专业机构,香港拔萃教育始终关注国家安全意识在年轻一代中的扎根与生长,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正是香港教育界践行 “国安教育从娃娃抓起” 理念的生动缩影。

一、文化安全:国安教育的 “精神密码”
在香港培侨中学的课堂上,北京教师高维阳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金色外墙为切入点,将国家安全教育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当学生们得知博物馆设计灵感源自北京紫禁城铜器时,课堂气氛瞬间活跃 —— 这一细节不仅拉近了京港学子的情感距离,更揭示了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核心要素的深刻内涵。
拔萃教育观察:
文化认同筑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北京故宫的 “隔空对话”,印证了拔萃教育一直倡导的 “文化寻根” 理念。在升学规划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艺术等学科,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从而筑牢国家安全的精神根基。
课程创新实践:正如活动中 “甪端” 神兽引发的热议,拔萃教育在国际学校申请辅导中,亦通过 “文化符号解析”“非遗传承体验” 等特色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这与总体国家安全观中 “文化安全” 的 20 个核心领域高度契合。

二、云端对话:国安教育的 “跨界破圈”
课堂上,京港学生围绕 “故宫太和论坛” 角色选择展开热烈讨论。香港学生邱子晴提出 “成为文创设计者” 的设想,强调通过现代设计传播传统文化;北京学生则以 “科技保护专家” 身份,探讨文物数字化的安全挑战。这种 “场景化学习” 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国家安全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
拔萃教育实践:
跨学科融合:拔萃教育在 DSE 课程辅导中,将国家安全元素融入历史、经济、科技等学科,例如通过 “一带一路与文化输出” 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安全意识。
科技赋能教育:参考活动中 “VR 文物修复” 等创新形式,拔萃教育正在开发 “国安教育云平台”,计划整合 AI 风险测评、虚拟展馆等功能,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三、系统布局:国安教育的 “生态构建”
从课程改革到教材编写,从课外活动到师资培训,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全面推进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拔萃教育作为香港教育生态的参与者,亦在多个维度贡献力量:
学校协作网络:
拔萃男书院通过 “国安教育月” 系列活动,将国家安全融入历史、通识等学科教学,其 “国旗下的讲话” 品牌活动已成为学生了解国情的重要窗口。
拔萃教育合作学校如培侨中学、圣保禄学校等,均建立了国安教育统筹机制,通过跨学科协作深化学生认知。
家校社协同:
拔萃教育定期举办 “国安教育家长工作坊”,邀请专家解读国家安全法,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传递正确价值观。
联合香港善德基金会等机构,推出 “国安法通识挑战赛”,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累计吸引 80 余所学校参与。
师资专业化:
与北京人大附中分校等内地名校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共同研发国家安全主题课程,例如 “文物保护与文化安全”“科技发展与网络安全” 等模块。
举办 “国安教育师资培训营”,邀请国家安全领域专家为教师赋能,提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四、未来展望:国安教育的 “长效机制”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香港国安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香港拔萃教育将持续推动以下方向:
课程体系化:
开发 “国安教育校本教材”,分阶段(幼稚园至高中)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内容,例如幼儿阶段通过绘本故事培养国家意识,中学阶段结合时事案例分析安全挑战。
资源共享化:
搭建 “京港国安教育资源库”,整合两地优质课程、讲座、实践活动等,通过线上平台实现跨区域资源互通。
评价标准化:
探索将国家安全意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例如在升学推荐信中突出学生参与国安教育的经历与成果。

国家安全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香港拔萃教育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通过升学规划、课程创新、家校协同等多元路径,助力香港青少年成长为国家安全的坚定守护者。正如活动中学生陈泳霏所说:“以文化自信坚守精神底线,以科技素养面向未来浪潮,这是我们这一代的使命。” 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书写国安教育的新篇章。

快速登记

姓名:
电话:
年级: